新版的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係數資料庫 (1.2版),能提升企業範疇三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的準確度。本文將探討此資料庫的用途、企業可如何利用此資料庫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以及此版本的更新重點。
今年4月12日,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US EPA) 發佈了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係數資料庫更新版本(1.2版)。此資料庫建立在美國環境投入-產出模型 (US 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Input-Output, USEEIO)上,該模型包含美國經濟活動中各商品和服務的生命周期評估。此資料庫透過計算每單位產值的排放量,協助企業初步評估範疇三排放,讓企業能夠了解其價值鏈中的重點排放項目。
範疇三排放是企業外部所產生的間接排放,包括營運過程中所有上游和下游活動。許多產業的排放量高度集中於範疇三,因此其對企業實現永續環境目標而言至關重要。
範疇三的量化比範疇一及範疇二困難,因為範疇三需包含整體價值鏈,而企業對許多上下游供應商並沒有控制權,往往難以取得完整的活動數據來做計算。因此,範疇三的計算會包含許多的假設,並非常仰賴準確且可信度較高的排放係數資料庫(Emission Factor Database, EFDB)。
排放係數可能因地區、行業和具體活動而有所不同。然而多數國家並沒有官方提供的排放係數資料庫可使用,所以企業通常需要依賴其他單位公開的排放係數資料庫,如美國環保署、國際能源署等。此外,排放係數資料庫會依據新研究、新年度數據等進行定期更新和修訂,因此企業需要定期檢查和更新所採用的排放係數資料庫,以確保其溫室氣體排放計算的正確性及合理性。我們在輔導客戶的過程中,也會視客戶需求,採用多種排放係數資料庫,並依資料庫屬性,持續進行更新。
US EPA的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係數資料庫,是公開資料庫中針對範疇三估算最為全面的。該資料庫過去只進行過幾次微調,前一版本所採用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2010年到2016年數據為主。今年的1.2版本則改以2019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基準,並同時以2021年消費者物價指數進行調整,以反映近年通貨膨脹的幅度及排放資料的變化。此外,1.2版本的商品和服務類別採用NAICS 2017 (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2017)的行業代碼,涵蓋美國經濟活動中所有類別的商品和服務,較之前的版本擁有更詳細和明確的分類,能協助企業更完整的量化範疇三的排放
過去1.1版本將溫室氣體排放係數分為四個類別,每個產品都提供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和其他氣體的排放係數。而1.2版本則提供了兩組資料庫,一組是各產品每美元的總溫室氣體排放係數,已經採用100年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將各溫室氣體轉換成二氧化碳當量(kgCO2e);另一組則列出各產品每美元所排放的各溫室氣體重量,而未進行GWP轉換,所以使用者能夠自行選擇全球暖化潛勢做計算(如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最新評估報告中的GWP),以了解各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建議企業針對自身產業別,採用特定資料庫的排放係數,會較一般資料庫更為準確。另外,也建議企業定期檢視排放係數資料庫的更新狀態,盡可能採用最新的資料庫來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RESET Carbon會協助客戶挑選最適合的資料庫,使用最新版的資料庫來確保溫室氣體排放計算的準確性和一致性,作為良好碳管理的基礎。
如果您對溫室氣體排放係數資料庫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