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亮點表現,深度脫碳是可行的

在2023年之初,我們反思了亞洲地區脫碳軌蹟的現狀,並將重點關注我們所發現的一些關鍵性機會。

眾多亮點表明,深度脫碳是可行的

我們與我們的客戶之間一直保持深度且長期的合作關係。對於許多企業來說,實現範疇一和範疇二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現已被認為非常地切實可行。我們可以觀察到,大家對於亞洲範圍內可再生能源採購機會的信心一直在持續增長。而企業真正關注的,是其價值鏈本身。

在銳思碳,我們與許多鞋類和服裝類企業合作,他們向來擁有相對成熟的供應鏈。我們觀察到,到2030年實現減碳50%的目標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的目標。其大幅減排的目標是可承擔的,關鍵材料是可替換的,而現如今,有足夠多的企業在致力於推動這些新興產業減排行動和科技的規模化。

然而,我們仍在面臨的挑戰,是企業還沒有足夠實際且直接的商業價值去推動他們開展深度脫碳行動。在亞洲,這主要源於亞洲各國政府部門在2022年相對寬鬆的監管力度。

監管——以及台灣日漸增長的響應度至關重要,可成為其他亞洲國家的表率

對於許多企業,特別是亞洲地區的企業來說,因為沒有接觸過特別關注脫碳的B2B或B2C客戶或具有風險意識的投資者,如果沒有監管壓力的話,他們對達成脫碳目標能帶來的價值理解仍舊不夠深。

迄今為止,亞洲各國政府的行動力顯然過於緩慢了,但它終將如期而至。 與以往一樣,台灣的綠色轉型速度和方針大概會對亞洲其他大部分國家具有領導性的影響。

2022年,面對著新冠病毒所帶來的挑戰,表面上來看,脫碳的重要性似乎已經退居二線。 但實際上,台灣一直在計劃著如何展開行動。 到 2023 年,我們預計許多幕後工作和新政策的準備工作將會出現,並迅速加快速度。 隨著台灣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建立碳費制度,並設定到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我們相信其他亞洲國家也將跟進,而那些在東南亞競爭供應鏈業務的企業,會將需要做出回應。

維持增溫攝氏1.5度之減碳目標仍然與企業相關

最後,儘管在全球範圍內,控溫攝氏1.5度的減碳目標顯然難以達成,但我們並不認為這會改變企業看待當前形勢的方式。在現實中,企業會利用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和其他的計畫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減碳目標。全球碳排放量能否達到這一水準,與個別企業的能力無關。

建立攝氏1.5度戰略將為企業帶來與目前相同的好處——減少企業與監管、投資者和客戶偏好相悖的可能性。

目前來說,在全球層面上,如要在脫碳方面取得具有意義的進展,顯然需要政府制定更嚴格的監管制度,但希望企業不會因為全球未能達成共同制定的控溫目標而分心,並制定適合自己的減碳路線。

如果您的企業需要任何與減碳相關的支持,竭誠歡迎您與我們的工程師和減碳顧問團隊聯繫諮詢